在农业种植中,农作物病虫害是我国农业生产中主要灾害之一,并且具有种类多、影响大、时常爆发成灾等特点,很*给农业生产造成重大损失。既然虫害是不可避免的,那么就要在虫害的防治上下功夫。过去,大多使用农药杀虫虽然能够发挥很大的作用,但是由于农业种植者长期过量的使用化学农药,很*导致农药残留、虫害抗性强等问题。
为此,我国倡导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物保护方针。而发展绿色生态农业首先要做的便是做到减药控害,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在减药控害上杀虫灯和智能虫情测报仪都做到了,并且在现代农业植保工作中被广泛应用。但是目前很多使用者对两款仪器还不太了解,毕竟两款仪器都能有杀虫的功效,在应用中使用者很难辨别杀虫灯和智能虫情测报仪的主要不同之处,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做个具体的分析。
1、从诱虫角度来说,杀虫灯和智能虫情测报仪都是通过利用害虫的趋光性通过灯光进行引诱害虫的。
2、从杀虫角度来说,杀虫灯作为专业杀虫设备,被其利用灯光引诱的害虫,会直接被灯外的高压电网触杀,被杀死的害虫会直接掉入接虫袋内,人们安装杀虫灯的目的也很简单,就是为了杀虫;但是智能虫情测报仪则不同,智能虫情测报仪是专为农林虫情测报而研制的,利用光电技术实现自动诱虫、杀虫、分装等功能,是一种简易、实用、新型测报工具。
虽然两款杀虫灯都可以杀虫,但是杀虫灯和智能虫情测报仪之间还是存在看很大的区别的。其实杀虫灯的主要功能是杀死害虫,而智能虫情测报仪的主要功能是对虫情进行测报工作。可以说虫情测报是杀虫灯的前期工作,因为害虫爆发的时间和种类是不固定的,想要防治好害虫,那么就必须做好虫情的测报工作,智能虫情测报仪便是专门用来监测预报虫情的主要仪器。有人会问,杀虫灯既然与智能虫情测报仪在运作上那么相近,为什么不用杀虫灯来进行虫情监测呢?其实这就与两款仪器的杀虫方式有关了,杀虫灯采用的高压电网杀虫,被杀死的害虫虫体并不完整,所以很难被识别,不适宜用于虫情监测。
除此之外,智能虫情测报仪还运用生物学、生态学、数学、系统科学、逻辑学等知识和方法,利用现代光、电、数控技术、无线传输技术、物联网等技术。并结合实践经验和历史资料,对病虫害未来发生趋势作出预测,较大提高了劳动效率和监测结果的准确性,为广大科研人员和种植户提供准确、及时的预报服务。
智能虫情测报仪在无人监管的情况下,可自动完成诱虫,杀虫,虫体分散,拍照,传输,收集,排水等操作,实时将虫害类别和计数情况上传到农业虫情测报平台,并在网页端显示,根据识别的结果,对虫害的发生与发展进行分析和预测。
虽然杀虫灯和智能虫情测报仪存在看主要用途上的不同,但是两款仪器都是现代农业大发展的产物,二者相辅相成,对发展绿色生态农业都产生了很大的作用,**农业的稳定发展。
词条
词条说明
方案背景:隧道的运营过程中,由隧道渗漏水引发的事故经常发生,渗漏水会对隧道的结构稳定、洞内设施、行车安全、地面建筑和隧道周围水环境产生诸多不良影响,不断威胁着国家财产和人民生命安全。目前,国内传统的隧道渗漏水监测方法主要是安排人员对隧道进行定期检测。随着隧道的深度等级提高、环境愈加复杂以及隧道运检要求的不断提高,使得隧道检测的巡视范围和工作量逐渐增大。而传统的人工巡视方式过于依赖巡视人员的感官和经
农业气象站RS-QXZN-M包括了风速、风向、空气温度、空气湿度、大气压力、光照强度、降水量、土壤温度、土壤含水量等多个气象参数的全天候监测;气象站支持市电与太阳能双重供电,蓄电池满的情况下,阴雨天也能续航7天,并且还配备了野外防护箱和不锈钢支架,具有完善的防雷击、抗干扰等保护措施,确保对农田气象环境的实时监测。室外气象站RS-QXZ-3是景区生态环境监测系统的监测终端。它带有1路ModBus-R
7月29日,成都启动臭氧重污染天气黄色预警,这虽然是全国臭氧重污染天气预警,但却不是国内臭氧污染。“十三五”以来,我国臭氧污染浓度呈现逐年加重的趋势。在国家生态环境部发布的《2020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中显示,2020年,全国337个城市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87.0%,以臭氧为首要污染物的**标天数占总**标天数的37.1%,仅次于占比51%的PM2.5(细颗粒物)。与大气层中的臭氧不同,近地面的臭氧
7月21日,华中农业大学科研团队通过基因编辑技术获得了对两种真菌病害具有高抗性的作物。相关研究以“一石二鸟:编辑一个植物基因,防控两种真菌病害”为题,在线发表在近期的《植物生物技术》杂志。该研究从病原菌致病基因为出发点,筛选作物中靶标基因,通过基因编辑培育抗病新品种,为提高植物抗病能力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在农田环境中,作物往往同时面对多种病原菌的侵染,多数是飘散在空气中的病菌孢子。据统计,在100
公司名: 山东仁科测控技术有限公司
联系人: 刘经理
电 话: 15508664173
手 机: 15508664173
微 信: 15508664173
地 址: 山东济南历下区舜泰广场8号楼
邮 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