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款柔性气动分流井雨污分流设备
雨污分流,是一种排水体制,是指将雨水和污水分开,各用一条管道输送,进行排放或后续处理的排污方式。雨水通过雨水管网直接排到河道,污水则通过污水管网收集后,送到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避免污水直接进入河道造成污染。且雨水的收集利用和集中管理排放,可降低水量对污水处理厂的冲击,污水处理厂的处理效率。由于雨水污染轻,经过分流后,可直接排入城市内河,经过自然沉淀,即可作为的景观用水,也可作为供给喷洒道路的城市用水,因此雨水经过净化、缓冲流入河流,可以提高地表水的使用效益。同时,让污水排入污水管网,并通过污水处理厂处理,实现污水再生回用。新款柔性气动分流井雨污分流设备
柔性气动截流装置简称:气囊阀 智能雨污分流设备由阀体,气囊密封组件、气站、、控制柜、SA系统、雨量计、摄像头、液位传感器、安装附件等组成。适用于雨水或污水环境中,是黑臭水体治理,控源截污工程开发出来的新型产品,是一种用于排水系统截流装置,替代传统的平板闸门。控制方便,结构简单,占地面积小,安装维护方便,橡胶耐老化使用寿命长。
现实中分流井、弃流井和截流井中实现截止与导通功能的装置一般采用电动控制或是液压控制。然而现实中电动控制存在如下问题:在密闭的管道和污水环境中一般会产生易燃易爆的沼气,一般的电动控制类的装置爆炸不安全,因此在应用电动控制类的装置时都会要求与沼气接触的电控部分必须具有防爆功能,因此电控类系统的价格就比较昂贵,成本高;在暴风雨天气较为恶劣的环境下,都会发生断电的情况,断电以后分流井、弃流井或截流井内的设备无法正常工作,从而造成城市内涝等情况发生;暴雨天气下,分流井、弃流井和截流井中发生淹水的情况介于数小时与数天之间,这样采用适合水下使用的电控装置就冗余过大且成本过高,而常用的ip68等级的电控装置淹水能力在数小时之内,也存在能力不足的情况;电控系统的装置使用的是非安全电压,且高压电不安全发生事故;电气设备淹水以后,漏电,存在触电危险 电控设备(闸门、堰门)在运行时需要向上或向下的行程,露出城市地面,影响城市景观美观交通,且施工时开挖面积大;电控系统使用的是220v的三相电,电网不能供电,存在供电电源难的问题。
柔性气动截流装置柔性截流装置适用于环境温度-30℃~80℃,介质温度0~50℃的原水、雨水或污水环境中,是智能柔性截流井成套设备主要装置之一,与其配套装置还有密封组件、气压站(可共用)、安装组件、水位液位计、SA控制系统、电气控制柜、雨量计、摄像头等。 柔性截流装置系统通过气动元件控制,实现清污分离,该设施可以将小区脏水截流至污水管进入污水处理厂处理或进入调蓄池储存,小区较干净的雨水排放到雨水管道或就近的自然水体。
词条
词条说明
雨水调蓄池智能喷射器概念和作用雨水调蓄池是“海绵城市”建设的设备,通过发挥调蓄池“海绵体”作用,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有效控制雨天峰值流量及初期雨水污染,需要时再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有效解决城市内涝和水污染问题。雨水调蓄池是一种雨水收集设施,占地面积大,一般可建造于城市广场、绿地、停车场等公共区域的下方,主要作用是把雨水径流的高峰流量暂存其内 ,待大流量下降后再从调蓄池中将雨水慢
柔性气动截流装置复合橡胶与材质柔性气动截流装置内胆:内胆是一种纯天然橡胶植物中制取的橡胶。复合橡胶是在天然橡胶的基础上加少许合成橡一部分化工产品混合提炼而成的。天然橡胶是一种以聚异戊二烯为主要成分的**高分子化合物,分子式是其成分中91%~94%是橡胶烃(聚异戊二烯),其余为蛋白质、脂肪酸、灰分、糖类等非橡胶物质。天然橡胶是应用广的通用橡胶。复合橡胶:复合胶是指**胶含量在95%-99.5%,并
调蓄池真空冲洗安装方案一、项目背景与目标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地下调蓄池作为城市排水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清洁与维护工作显得尤为重要。传统的调蓄池清洁方式多采用人工清扫,效率低且存在隐患。为了提高调蓄池清洁的效率和性,本次项目计划采用真空冲洗系统进行安装与应用。本方案将详细阐述调蓄池真空冲洗系统的安装流程、技术要点及预期效果。二、系统组成与工作原理调蓄池真空冲洗系统主要由真空泵、廊道及控制系统等
一体化智能截流井未来优势在未来城市发展的蓝图中,一体化智能截流井无疑将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这种融合了截流、排水、防内涝和自动清洁等多种功能的设备,不仅体现了科技的力量,展示了人类对于环境保护与城市建设的深刻思考。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环保意识的日益提高,一体化智能截流井的未来优势将愈发明显。,一体化智能截流井将拥有强的截污能力。通过智能化的控制系统,设备能够监测污水流量、水位和水质等参数,并根据实际
公司名: 无锡福盛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联系人: 赵永胜
电 话: 18761521967
手 机: 18761521967
微 信: 18761521967
地 址: 江苏无锡惠山区经济开发区华清创意园38-901
邮 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