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立方米/天一体化污水处理系统
一、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概述
污水处理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目前主要通过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对工业、生活、医疗等方面的污水进行净化,从而达到节约水资源,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适用范围十分的广泛,包括宾馆、饭店、养老院、医院、车站、飞机场、住宅小区、工厂、矿山、风景区等等。
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能够处理生活系统综合性污水,以及其他类似的污水,一般来说设备都是采用耐腐蚀、等有两特性的碳钢10年以上,不锈钢要20年以上,玻璃钢需要50年以上。一整套的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施工简单,操作,而且现在基本上都已经实现自动化控制,避免各种认为失误。
二、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类型
AO系列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采用活性污泥法与生物膜法相结合的处理工艺,适用于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处理。该设备具有处理效、占地面积小、易于管理等优点。
A2O系列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采用厌氧-缺氧-好氧的处理工艺,适用于含氮、磷等营养物质较多的污水的处理。该设备具有去除效、出水水质好、节能降耗等优点。
MBR系列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采用膜生物反应器技术,通过膜分离技术实现污水的分离和净化。该设备具有处理效、出水水质好、占地面积小等优点。
MBBR系列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采用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技术,通过在反应器中添加悬浮载体或移动床生物膜填料,提高微生物的附着和生长能力。该设备具有处理效、耐冲击负荷能力强、操作简便等优点。
SBR系列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采用序批式活性污泥法处理工艺,通过间歇式的曝气和沉淀操作,实现对污水的处理。该设备具有处理效果好、操作简便、灵活性高等优点。
三、一体化污水处理工艺流程
废水进入化粪池, 在池中厌氧反硝化, 然后经过格栅将大颗粒的漂浮物和悬浮物去除, 进入水解 酸化池和生物接触氧化池, 使污水充分的硝化和反硝化, 将富磷污泥排出,使污水中的BOD 、COD、 SS、NH -N、TP、TN 得以去除, 然后进入接触池, 污水经过后达标排放。污泥经消 毒后由吸污车定期清理,运到垃圾填埋场集中处理。
四、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主要特点
1、地下埋设: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可以埋在地下,不占用地面空间,不会影响周围的环境,能够有效减少噪音和异味的产生。
2、多种技术组合: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采用多种技术组合,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处理等多种方法,能够有效去除污水中的物、氮、磷等物质。
3、稳定性强: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采用的处理技术比较成熟,能够保持较为稳定的处理效果,并且运行过程中能够自动调节,适应不同的污水水质。
4、高度集成化: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采用高度集成化设计,设备体积小,占地面积小,方便安装和维护,能够节省大量的运行成本。
词条
词条说明
25m3/d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装置鲁盛环保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主要采用水解酸化/生物接触氧化(A/O,A2/O)+活性炭过滤工艺,处理水量为10,20,30,40,50,60,80,100,120,150,1000吨/天。特殊规格及要求可另行设计制造。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将絮凝反应装置、沉淀装置及过滤装置组合在一起,并通过自动虹吸反冲洗系统,集合混凝反应、沉淀反应和重力式无阀自动反冲洗过滤等工艺,
4t/h地埋式污水处理装置设备我公司以市场为导向,以产品为基础,以人才为动力,不断增强公司自身实力,坚持以人为本,科技进步的企业文化,发扬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的企业精神。愿与各界朋友真诚合作,共谋发展,共享成功,为guo家的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地埋式污水处理设备,包括罐体、厌氧单元格、缺氧单元格和好氧及MBR 膜生物反应单元格;所述的厌氧单元格、缺氧单元格和好氧及MBR膜生物反应单元格沿着罐 体横截
WSZ-AO-1.5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装置WSZ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结构简单,安装方便,自动化程度高,处理效果较好。污泥和杂物可以通过吸泥车去除;氯片可以通过加药孔进行定期添加;动力设备只有空气泵,工作流程实现自动化,且电耗小,运行费用非常低,设备维护和检修非常方便。所有内部件的设计寿命为设备的整个生命周期。本设备能够有效处理用户排放的生活污水,不对生态环境造成任何影响。WSZ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
400t/d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应用鲁盛环保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是新的水处理产品,可埋入地表下,设备上方地表可作为绿化或其他用地,不需要建房及采暖和保温,全自动控制,不需人员常驻管理,剩余污泥少,操作简单,维修方便,适用范围广,处理效果好。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工艺原理曝气生物滤池是借鉴污水处理接触氧化法和给水快滤池的设计思路,将生物降解与吸附过滤两种处理过程合并在同一单元反应器中,以滤池中填装的粒状填
公司名: 潍坊鲁盛水处理设备有限公司
联系人: 逄政委
电 话: 13070717631
手 机: 13070717631
微 信: 13070717631
地 址: 山东潍坊潍城区东风西街
邮 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