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雨,是二十四节气的*6个节气,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
谷雨取自“雨生百谷”之意,主要的特点是春雨绵绵,此时降水明显增加,田中的秧苗初插、作物新种,较需要雨水的滋润,降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相传,“谷雨”的由来与仓颉造字有关,传说仓颉造字,感动上苍,为其降下一场谷子雨,天下万民因此得救。
谷雨祭仓颉,是自汉代以来流传千年的民间传统。
联合国中文日,就是定在中国传统节气“谷雨”这一天,以纪念“*文字始祖”仓颉造字的贡献。
赏节气之美,童心妙手“绘”谷雨
关键词:谷雨主题绘画
活动目的:引导学生探索传统节气,弘扬民族文化,培养学生审美素养和艺术创造力。
活动要求:春夏之交,雨生百谷。为了更好的了解节气,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请同学们了解谷雨知识,发挥才智和创意,完成一幅“谷雨”主题绘画作品。
探语言之妙,智慧传承“书”谷雨
关键词:诗句、谚语摘抄
活动目的:加深学生对“谷雨”节气的了解,感悟民间智慧,弘扬*优秀语言文化。
活动要求:谷雨等节气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古至今,流传下来了很多优秀诗句和民间谚语,这些都是智慧的结晶。请同学们搜集关于“谷雨”的诗句和谚语,诵读理解并摘抄下来,感受时令文化,传承语言智慧。
循茶香之韵,传承文化“品”谷雨
关键词:泡茶、品茶、敬茶
活动目的:传承*民族的传统习俗,了解茶文化,传承孝敬感恩的传统美德。
活动要求:喝谷雨茶,是谷雨时节的重要习俗。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茶道之中又贯穿着*民族的孝道精神。在此时节,请同学们学习尝试泡茶与品茶,并向家中长辈敬一杯茶,感受茶的魅力,感恩自然的馈赠和家人的付出。
寻汉字之源,团结协作探根脉
关键词:探寻汉字奥妙、完成研究小报
活动目的:探寻汉字奥秘,激发学生探索兴趣,传承*文化,弘扬汉字之美,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活动要求:汉字,是*民族的文化根脉,承载着*民族数千年的文化底蕴。谷雨有祭仓颉的民间习俗,又是联合国中文日,在此之际,发起“汉字探源”活动。请同学们自由结组,自选角度(例如:研究汉字的起源、演变、构造等等),制定研究探索计划,分工合作,完成一次汉字的“探秘”之旅,最后完成一份研究报告。
明谷物生长,感悟农耕之魅力
关键词:了解粮食作物、完成知识小报
活动目的:加深学生对农作物的认识,珍惜粮食,传承和弘扬农耕文化。
活动要求:谷雨,是古代农耕文化对于节令的反映。粮食,在农耕文化中不仅仅是一种果腹食物,更代表着丰收、安定和富足。请同学们自选一种粮食作物,了解它的种植、生产以及用途等方面的知识,完成一份知识小报。
雨生百谷,万物生长。
未来,唐山市师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会用更好的产品以及服务,继续和大家一路前行。
词条
词条说明
华发智能教学平台是一款专门为中小学老师设计的授课软件,为平衡各学校间教学资源、提高学生上课积极性,丰富教师的授课方式,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其中,高清电子课本、名师课堂、高仿真理科实验等功能为学校提供方便的智能化的教辅工具,让多媒体教学更生动、更轻松。高清电子课本内置海量高清电子课本资源,点击电子课本内容可以进行点读,还能进行标注、撤销、聚焦、添加图片等操作。名师课堂平台为您提供多学科名师教学视频
惊蛰,又名“启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三个节气。斗指甲,太阳到达黄经345°,于公历3月5-6日交节。惊蛰反映的是自然生物受节律变化影响而出现萌发生长的现象。时至惊蛰,阳气上升、气温回暖、春雷乍动、雨水增多,万物生机盎然。惊蛰节气在农耕上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从惊蛰开始,中国大部分地区都已进入春耕时节。惊蛰分为三候:“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黄鹂)鸣;三候鹰化为鸠。”描述已是进入仲春,桃花红、梨花白,
“全国交通安全日”为每年12月2日。今年是*十二个122“全国交通安全日”,主题为“文明交通 你我**”。确定12月2日为“全国交通安全日”,主要考虑数字“122”作为我国道路交通事故报警电话,于1994年开通并投入使用,群众对此认知度高,方便记忆和宣传。每逢此时,全国各地都会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宣传活动,推动交通安全意识,倡导安全文明出行。交通安全关系着千家万户,青少年儿童的交通安全问题更是关乎他
眼下,新的学期已经开启。正值初秋好时光,新的年级、新的学校,也意味着新的起点、新的希望。对于中小学来说,开学**课是非常重要的教育环节,既是对学生的深切关怀,也是新学期伊始积极而有针对性的成长引导。每当此时,不少学校都会进行别出心裁的设计,让学生领略一堂内涵丰富的开学**课,迎接新学期的美好。那么,新学期伊始,利用华发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可以发起哪些有意义的活动呢?活动建议1.文明有礼 与我**关
公司名: 河北华发教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联系人: 王女士
电 话: 400-048-0155
手 机: 18833373251
微 信: 18833373251
地 址: 河北唐山路北区唐山**开发区大庆西道633号
邮 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