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牦牛的前生今世 牦牛的起源 从我国华北、内蒙以及西伯利亚、阿拉斯加等地发现的牦牛化石考证,不论现今分别在我国藏北高原昆仑山区的野牦牛,或是由野牦牛驯养而来的家牦牛,都是距今三百多万年前(更新世)生存并广为分布在欧亚大陆东北部的原始牦牛,后来,由于地壳运动、气候变迁而南移至现世界屋脊——我国青藏高原地区,并能适应高寒气候而延续下来的牛种。因此,可以这样说,牦牛起源于欧亚大陆的东北部;现今的家养牦牛和**牦牛,都是同一祖先的后代,他们之间不存在先代、后代的关系。现在的野牦牛,也不是家牦牛的始祖、始源或祖先。 1959年我国青海省都兰诺木洪塔里遗址出土的文物中,有牦牛毛织制的毛绳、毛布,毛牛皮制作的革履及陶器牦牛等物品,说明早在殷周时期以前,藏族的祖先——古羌人就在青海西部、南部地区驯养了牦牛,并且当时就用牦牛产品为原料制作了很多生活用品和工艺品。考古研究认为,驯养牦牛的时间,应该比这些文物制作的时间还要早很多。 四川古代和近代的牦牛交易中心雅安叫“雅州”,当时的河流也叫雅河,足见中国牦牛发展历史的长久和影响的深远。《穆天子传》里有一段古老的传说,穆天子曾到西方的文山之下去拜见西王母,文山人献给他很多良马、“牥牛”。《穆天子传》里,所称“豪牛”即牦牛。《山海经》云:“髦马如马,足四节皆有毛”。“髦、旄”古代通用。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次把家牦牛和野牦牛加以区别,称野牦牛为“犁牛”,家牦牛称为“牦牛”。 牦牛的特点 牦牛的外貌特征 牦牛各体表部位的名称与普通牛一样,而牦牛的外貌同普通牛有较大的差异。 1)牦牛全身被毛粗长。体下、体上线均密生粗长毛,夹生少量绒毛及两型毛;体躯中部、颈部密生绒毛及少量两型毛;尾部生着蓬松似人发的柔软长毛。毛色较杂,以黑、褐色较多,其次为黑白花,栗褐、黄褐、灰色等较少。 2)鬐甲部高而颈峰隆起(尤其是公牦牛),背腰部相对较低,至十字部又隆起,即整个背线呈波浪形线条。体质坚实,结构紧密而匀称,侧视体躯低深而长,偏肉用牛体型。前驱发育较好,中躯次之,后躯欠佳。 3)头较粗长(公牛短粗),额短宽而形成楔形;眼大而圆,眼球略外突有神;鼻梁显窄,鼻镜和鼻孔小;唇薄而灵活;耳小,耳壳内密生绒毛和两型毛;多有角。 4)骨骼坚实,前肢较粗壮端正,后肢多向外呈刀状。蹄比普通牛小,蹄缝紧合,蹄匣着地有似马蹄的角质物,有利于攀登险坡小道,涉水履冰。 5)公牦牛的睾丸紧缩悬在后腰下部,不象普通牛的睾丸大而下垂。 牦牛对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的适应性 对少氧环境的适应性 牦牛主要生活在青藏高原海拔3000-5000米地区。同海平面比较,海拔3000米处,空气含氧量减少1/3;海拔5000米处,空气含氧量约减少1/2;海拔4500米处空气含氧量仅为北京地区(海拔50-60米)的58%。同普通牛相比,牦牛妊娠期短(250~260天),初生犊牛身体小,体内保存着较多的携氧能力更强的胎儿血红蛋白,出生后能保证犊牛所需的氧,这说明牦牛对青藏高原少氧环境具有很强的适应性。为攀登珠穆朗玛峰的登山运动员运送物资的阉牦牛曾到达海拔6500米处,这对其他家畜来说就是望尘莫及的。在这样环境下,牦牛不但能正常的生长发育、生产生活,而且在牦牛的常见病中,心脏病却较为少见,可见牦牛的生理特点具有适应于空气稀薄、大气压低的缺氧环境的良好能力。这是因为: 1)牦牛的气管比普通牛短而粗大。 2)牦牛的胸腔和普通牛相比,大而发达。 3)牦牛具有呼吸、脉搏快的生理特点。 4)牦牛血液中,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含量都远远**黄牛。这是牦牛在少氧环境中,经漫长的进化而形成的代偿性功能,这有助于牦牛在高原缺氧环境中,增加血液中氧的含量,加快氧的运输,补偿牦牛生理活动和生产活动对氧的需求。
词条
词条说明
1、牦牛的前生今世 牦牛的起源 从我国华北、内蒙以及西伯利亚、阿拉斯加等地发现的牦牛化石考证,不论现今分别在我国藏北高原昆仑山区的野牦牛,或是由野牦牛驯养而来的家牦牛,都是距今三百多万年前(更新世)生存并广为分布在欧亚大陆东北部的原始牦牛,后来,由于地壳运动、气候变迁而南移至现世界屋脊——我国青藏高原地区,并能适应高寒气候而延续下来的牛种。因此,可以这样说,牦牛起源于欧亚大陆的东北部;现今的家养牦
公司名: 合水县那拉陇原乳业有限责任公司
联系人: 王孝彬
电 话:
手 机: 13279411575
微 信: 13279411575
地 址: 甘肃庆阳合水县解放东路137号
邮 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