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区信息化解决方案 灌区信息化系统的组成 灌区信息化系统是一个为灌溉水利服务的,集水雨情信息、水利工程信息、泵站控制、水资源配置与调度与一体的系统。灌区信息化系统包含信息的采集、传输、存储和数据处理。本方案主要阐述灌区水雨情、闸阀测控、水量计量、水质监测、气象墒情在灌区中的应用。 一、灌区水雨情系统 利用雷达水位计监测灌区渠道水位、利用压力式水位计监测地下水、利用翻斗式雨量筒监测灌区降雨量、工业摄像头定时拍照拍摄现场图片。这些传感器可以直接通过远传数据模块自动采集水位、雨量、图像等信息。遥测终端机将采集到的数据通过无线网络传送到中心系统上。 二、灌区闸阀控制系统 利用雷达水位计读取闸前水位、闸后水位、闸位计测量闸门高度、雷达水位计的数据和闸位计的数据通过遥测终端机利用GPRS传输到云端。客户可以通过电脑web软件并根据现有的水位和闸位远程下发控制指令对本地PLC进行控制、从而控制闸门开度或者泵站水泵的启停。 三、水量计量 利用多普勒超声波流量计测量渠道的水流量、通过遥测终端机将流量信息发送至服务器。 多普勒超声波流量计流速测量基于多普勒效应,探头斜向上发出一束超声波,超声波在流体中传播,流体中会含有气泡或者颗粒等杂质(可以认为流体中的杂质和水流的速度一致),当超声波接触到流体中的杂质时会使反射的超声波产生多普勒频移Δf, 多普勒频移Δf正比于流速。通过测量多普勒频移Δf即可测量出流体的流速。 多普超声波流量计采用速度面积法测流,利用超声波流速传感器测量流速V,利用压力式水位计测量水位H,预先在控制器设置的渠道参数,控制器可以利用水位自动换算出过流面积S,流体的流量公式为: Q= V×S 其中V- - - -流速 S- - - -过流面积Q- - -瞬时流量 由于采用了速度面积法测流,其可以适用于任何形态的断面。 四、水质监测 利用投入式的水质传感器测量灌溉渠道的水质情况、主要监测氨氮、pH、溶解氧通过水质的参数合理的对灌区的农作物进行灌溉作业。 五、气象墒情 通过测量风速、风向、温度、湿度、气压、雨量、太阳能辐射量、太阳紫外线、土壤温湿度等常规气象要素,为灌溉区域科学化用水调度以及农作物长势判断提供数据支持,在灌区内布置土壤墒情传感器,统计受旱面积、区域、程度、为科学引水灌溉提供依据。 七、数据平台 云数据展示平台:主要用于展示各个站点的水位、流速、流量、气象、墒情、空气温湿度等信息。其功能为:站点的管理,全部站点实时数据的查看,单个站点的实时数据、历史数据、报表、曲线、历史数据导出、历史曲线的导出。该平台可以免费使用,如需自建平台可以对数据进行解析。遥测终端机支持的协议是SL651-2014 水文通讯规约。
词条
词条说明
灌区水质水量节能调度系统 灌区水质水量节能调度 近两年灌区建设的目标 ①通过20多年改造建设,基本解决了灌区病险、“卡脖子”及骨干渠段严重渗漏等**问题,有效遏制了灌溉效益衰减局面,灌排设施支撑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生态改善能力进一步增强。 ②下一步要更新改造大中型灌排泵站,健全完善量测水设施,同步推进灌区信息化建设,建立健全良性运行管理体制机制,进一步提高灌溉水利用效率和效益。 ③在东部和有条
灌区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工程流量水位监测方案 背景介绍 农业是用水大户,也是节水潜力所在。长期以来,我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薄弱,运行维护经费不足,农业用水管理不到位,农业水价形成机制不健全,价格水平总体偏低,不能有效反映水资源**程度和生态环境成本,价格杠杆对促进节水的作用未得到有效发挥,不仅造成农业用水方式粗放,而且难以**农田水利工程良性运行。 按照《**办公厅关于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意见》国办
灌区信息化和灌区自动化监测方案 目前,我国灌区的灌溉管理水平和信息化程度,从总体上讲还处于比较低的水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灌区信息采集点少、手段落后 有关调查资料显示,大型灌区平均0.37万hm2有一个水位、流量观测点,单位测点控制渠道长度94km。靠如此**的观测设施,根本无法对用水户的用水量进行实时监控。其他的观测项目如水质、土壤墒情和地下水、作物长势等更少。同时,观测手段也相
灌区信息化解决方案 灌区信息化系统的组成 灌区信息化系统是一个为灌溉水利服务的,集水雨情信息、水利工程信息、泵站控制、水资源配置与调度与一体的系统。灌区信息化系统包含信息的采集、传输、存储和数据处理。本方案主要阐述灌区水雨情、闸阀测控、水量计量、水质监测、气象墒情在灌区中的应用。 一、灌区水雨情系统 利用雷达水位计监测灌区渠道水位、利用压力式水位计监测地下水、利用翻斗式雨量筒监测灌区降雨量、工业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