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建筑防火
土建防火封堵不到位
1、给水管道穿越楼板、墙体部位未封堵。
2、电气管、桥架穿越越楼板、墙体部位未封堵。
3、穿越平层及竖向的桥架内未采用防火封堵。
4、通风、空调、防排烟管道越楼板、墙体部位未封堵。
5、土建预留洞口后开孔未封堵。
6、土建风道未封堵。
7、玻璃幕墙与楼板隔墙处的缝隙未用不燃材料填充密实。
8、防火墙未到**。
9、防火分区未形成。
土建防火门
1、防火门安装反向,未开向疏散方向。
2、封闭楼梯间及防烟楼梯间开设了非疏散门、洞。
3、防火门检测报告与实体不符,防火门身份标示未张贴。
4、闭门器、顺序器未安装。
5、应设置单向逃生部位处未设置相应的开启装置。
6、未按设计要求安装防火门。
安全疏散
1、由于装修装设栏杆造成楼梯疏散宽度不够。
2、由于装修、土建改动,疏散出口数量不够。
3、由于装修、土建改动,疏散出口距离**标。
消防车道
1、车道宽度不能满足规范要求。
2、消防扑救面未形成。
3、环形车道未形成或回车场未形成。
4、消防扑救面有高大树木或有障碍物。
正压送风
防烟楼梯间无前室、或消防电梯合用前室未设计正压送风系统。
防火卷帘
1、导轨与墙体及柱体之间未封堵。
2、卷**部未完全封堵。
3、双轨卷帘一侧未封堵到**,形成单轨卷帘。
4、穿越卷帘包厢的管道及桥架未封堵。
5、疏散通道卷帘门两侧未设置手动控制按钮。
6、卷帘门手动拉链未设置拉链孔。
建筑装修
1、建筑装修材料选用不当,特别是吊顶及墙面材料耐火极限达不到规范要求。
2、建筑装修饰面影响消防功能的正常实现,
1)消火栓箱门装修后无法打开。
2)正压送风口、排烟口装修后出现风口与装修面层内漏风及检修不便的现象。
3)格栅吊顶影响上喷喷水效果,灯槽内喷头影响喷水效果。
3、建筑装修开设的检查孔部位及大小不满足正常检修的需求。
4、大于60平方米的房间只设置1个门。
5、会议室、观众厅等场所的门未向外开启。
排烟口
1、设置位置过低,低于2米。
2、设置在**部的排烟口、排烟阀未设置手动控制装置。
3、排烟口距离较远点水平距离**过了30米。
4、排烟口距离安全出口间距小于1.5米。
排烟系统漏设
1、无自然通风长度**过20米的内走道。
2、**过60米长度的走道。
3、面积**过100平方米的区域未设置排烟系统。
防火阀
1、风管穿越防火分区,防火分割处未设置防火阀。
2、防火阀安装距墙体**过 200mm。
3、常开、常闭排烟防火阀设置错误。
开窗净面积
自然排烟区域开窗净面积不满足规范要求。
正压送风系统
1、部分封闭楼梯间或防烟楼梯间或前室未设置正压送风口。
2、风口数量偏少。
防排烟系统末端风口风量偏低
可能的原因有
1、风机风量不满足规范要求。
2、土建风道封堵不严或未完全封闭。
3、土建风道平层割断封堵平层风管有漏风现象。
4、风机风压不足。
5、系管道风阻过大。
6、风机电源反相。
风机出风口与进风口
1、排烟风机出风口与加压风机的进风口垂直距离小于3米。
2、排烟风机出风口低于加压风机的进风口。
3、排烟风机出风口与加压风机的进风口在同一面上时间距小于10米。
4、排烟口与送风口距离小于5米。
风机控制箱
风机控制箱未设置在风机就近位置。
防雨百叶
正压送风口入口及机械排烟系统出口防雨百叶均未设置在室外与大气相通。
电机外置式离心式风机
电机外置式离心式风机未设置风机房。
二、消防水
喷头布置
1、不受梁体影响的直立型喷头距离**板过近(**过了75-150MM)。
2、受梁体影响的直立型喷头距离**板不满足规范要求。
3、喷头距离边墙距离不满足规范要求。
消火栓布置
1、由于建筑装修变动,消火栓的保护**过面积**过了规范要求。
2、由于装饰原因,取消了消火栓门。
3、消防电梯前室漏设消火栓。
4、未按规范要求设置自救式消火栓箱。
5、室外消火栓距建筑外墙及路边距离不满足规范要求。
6、夹层及设备层漏设消火栓。
水泵结合器
1、未按系统分区设置水泵结合器。
2、水泵结合器数量不满足规范要求。
3、接合器设置在不易取用的部位。
4、水泵接合器充水试验不成功。
室外取水口
室外取水口设置位置不合理,取水口吸水高度不应**过6米,距外墙距离**过规范要求。
末段试水装置
1、末端试水装置设置位置不合理,设置在了系统的较低处,而不是系统较不利点处。
2、末端试水装置未采用间接排水方式。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存在漏设区域
1、空调及风机房。
2、车库室内车道。
3、建筑面积大于5平方米的卫生间。
4、自动扶梯的底部。
5、楼梯及电梯前室。
6、净高小于等于12米的室内中空区域。
7、净高大于 800mm 且有可燃物吊顶内。
8、宽度大于1.2米的风管及排管下方。
9、一类高层的消防控制室。
10、弱电设备间未设置自动灭火系统。
气体灭火系统
1、防护区内风口、防火阀、风机未参与联动控制。
2、防护区未设置自动泄压口(泄压装置)。
3、防护区的维护结构不能达到0.5小时的耐火极限及1200Pa的耐压极限。
4、储油间未设置呼吸阀、通气管道。
5、气体灭火控制盘系统电源不能满足同时启动气体灭火装置的要求。
6、控制中心不能对气体灭火区域设备进行联动控制。
7、气体灭火防护区未设置手自动转换开关。
8、配电房未设置气体灭火。
三、火灾自动报警系统
火灾报警系统漏设区域
1、**高层建筑的室内住户部分未设置探测器。
2、强弱电井设置探测器。
3、水泵房、消防控制中心,各类设备用房设置探测器。
4、公共部位未设置楼层显示器。
5、厨房内未设置可燃气体探测器。
消防管线
1、与消防有关的所有线路明配钢管未刷防火涂料或防火涂料涂刷不均匀。
2、与设备连接处的金属软管未到位。
3、明配及吊顶内线盒未上盖板。
4、吊顶内部分导线未穿管。
联动控制及相关功能不齐全
1、门禁系统未进行断电控制。
2、常开电动防火门未联动控制。
3、单向逃生锁未联动控制。
消防联动控制系统逻辑关系混乱
1、相应区域探测器报警,对应区域的正压送风机未启动。
2、一台风机负担多个防烟分区时,防烟分区内探测器报警,所有风口都打开。
3、手动打开排烟口,正压送风口,相应的风机未启动。
4、非消防断电及应急照明强投未编入联动关系。
5、中庭区域报警时,各层卷帘门未启动。
6、大空间探测装置如双波段、光截面及线形探测器报警时未联动相关常规火灾报警系统。
7、消防补风机未编入火灾时启动的联动关系。
8、排烟风机入口处排烟阀门未与排烟风机连锁。
控制中心
1、引入火灾报警控制器的导线未绑扎成束,未标明编号。
2、控制设备接地支线小于4mm?2;。
3、控制设备背后距墙操作距离小于1米。
4、CRT未完善,外部设备报警后CRT界面无反应。
5、消防控制主机存在屏蔽和故障点位。
消防电话系统
1、主机不能进行分机呼叫。
2、消防外线电话未设置。
3、电梯机房、重要与消防有关的未设备用房未设置电话分机。
4、消防电话分机安装不牢固,电话分机安装位置不合理。
四、其他
1、 验收范围内的土建、装修工作未完。
2、验收范围内的机电安装相关工作未完。
3、**供电,供水未到位。
4、柴油发电机不能启动或自投功能未实现。
5、消防电梯按钮及三方通话未完成。
6、未按消防标识化相关要求制作标示标牌。
7、PVC 管穿越楼层部位未设置阻火圈。
8、建筑灭火器、消防水带、水枪等未布置到位。
9、未按相关要求设置逃生门锁(重庆**)。
10、部分设备用房、电梯机房未设置应急照明,消防控制室及重要设备用房应急照明照度不够。
湖北维施工程技术有限公司专注于武汉广告牌检测,武汉钢结构检测,武汉幕墙安全检测等, 欢迎致电 13343461828
词条
词条说明
消防用电设备的配电线路应满足火灾时连续供电的需要,其敷设、供电线路等应符合消防技术标准及消防设计文件的规定,并满足下列规定:a) 消防控制、报警总线、消防应急广播、消防通信等的线路明敷时,应采用金属管或可挠电气导管或金属封闭线槽保护。b) 从接线盒处引到探测器底座、扬声器的线路应加金属软管保护,且穿管应到位,其长度不应大于2m。c)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内不同电压等级、不同电流类别的线路,不应布在同一
通山县房屋质量检测评估精英*团队对于常规的房屋质量检测报告的编写,相信大家一定都比较熟悉其编写的内容和要求了。它一般包括以下几方面的主要内容:1、房屋建筑、结构概况调查2、房屋建筑结构平面布置图复核3、房屋使用情况调查4、房屋完损检测5、房屋主体结构材料强度检测6、房屋变形情况检测7、房屋安全性能评估8、检测结论和建议但我们在工作中也会碰到一些结构和使用功能发生改变的房屋。这类房屋由于存在结构改
一、厂房加层改造检测市场环境厂房(房屋)在使用过程中,难免会遇到房屋结构改造的情况,如房屋的使用性质发生改变,将酒店改成办公楼、学校改成仓库等,厂房插层改造、房屋插层改造、房屋增层或扩建改造等不管是哪一种房屋结构改造情况,都是对既有房屋的重新合理利用,既节约了国家资源,又能很好的对既有房屋进行重新利用。在上海、北京、深圳等一二线城市,受早期城镇化的影响,很多房屋是不可能推倒重建,因此在大城市每年都
1、什么情况下可申请房屋安全鉴定?(1)在房屋建筑上设置高耸物、搁置物或者悬挂物的,属于拆改房屋结构、明显加大房屋荷载或者在楼顶设置广告牌等高耸物的,应当由原房屋设计单位或者具有相应资质等级的设计单位提出设计方案,经房屋安全鉴定机构鉴定符合安全条件后,方可设置。(2)严重损坏的房屋一般不得装饰装修。确需装饰装修的,应当先进行房屋鉴定,并采取修缮加固措施,达到居住和使用安全条件后,方可进行装饰装修。
公司名: 湖北维施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联系人: 邓经理
电 话:
手 机: 13343461828
微 信: 13343461828
地 址: 湖北宜昌宜昌市伍家岗区桔乡路557号
邮 编: